月黑风高杀人夜扬帆证券。
驸马唐括辩的家中,聚集了一帮特别的客人,他们正在密谋一件大事——刺杀金熙宗。
为首的那人叫完颜亮,不到30岁,生性风流,能诗善文,平时爱作儒生打扮。
之前,完颜亮问过唐括辩,如果要行废立大事,应该立谁?唐括辩提出了两个人选,完颜亮都不满意。唐括辩反问道,你有什么想法吗?完颜亮说:“若不得已,舍我其谁。”
这一夜,机会来了。唐括辩的妻子、金熙宗之女代国公主外出为亡母作佛事,留宿寺中,没在家。于是,完颜亮等人从驸马府上出发前往宫里,每个人衣下都藏着刀。宫里的保安职业素养堪忧,看到驸马在人群中,丝毫没有怀疑,任由这帮刺客在宫里走动,来到熙宗的寝殿门前。
此时,寝殿的卫士终于发现不对劲,正要反抗,可这帮人不是吃素的,当即抽刀架到卫士的脖子上,要求他们放弃抵抗。金熙宗在殿里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慌张地寻找平时放置在卧榻上的佩刀,却怎么也摸不到。原来,他的佩刀早就被完颜亮的亲信偷走了。
完颜亮等人提着刀,冲向手无寸铁的金熙宗,最后由完颜亮亲自动手,结果熙宗的性命,事后,“血溅满其面与衣”。
1
在寒夜里遇弑的金熙宗完颜亶(1135年—1149年在位),本不该以这样潦草的结局收场。
作为金的第三任皇帝,金熙宗是女真推行汉制的关键人物。
金熙宗之前的女真统治者,并不以中原皇帝自居。女真人起源于东北的森林山地之间,是一个典型的渔猎民族。这样的生活习惯养成了女真人野蛮凶猛的本性,也成为他们与辽爆发冲突的起因之一。当初,契丹贵族强迫女真人上贡东北特产的鹰隼“海东青”,而且时常借机对女真人强取豪夺、肆意凌辱。
在辽人的压迫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及其历代先祖苦心经营,女真人从松散的部落,发展为部落联盟,再形成国家,历经太祖、太宗两任君主,灭辽、北宋。金太祖阿骨打和他弟弟金太宗完颜晟在位时,中央实行勃极烈制,军政大事掌握在少数女真贵族手中,组织上推行猛安谋克制,以女真人为主体,形成严密的军事集团。
靖康之变后,女真人仍恋着老家,在中原残暴地烧杀掳掠,随即北归,先后在中原地区扶植了两个傀儡政权进行间接统治,即张邦昌的伪楚和刘豫的伪齐,前者僭位一个月后主动退位,向宋高宗请罪,后者在接连败于南宋名将岳飞后,被金朝废黜。
伪楚、伪齐退出历史舞台后,金正式接管中原的北宋故地。此时,从部落时期发展而来的勃极烈制度已然不合时宜,变革的重任交到了金熙宗身上。
金熙宗完颜亶是金太祖的嫡长孙,他年少时,金兵不断南下,叔伯们都在前线干架,完颜亶却在刀兵碰撞的喧嚣中,静下心来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拜河北大儒韩昉为师,成为一名雅歌儒服的儒生。战功赫赫的叔伯们偏偏看上了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可能是以为他好拿捏,于是,在完颜宗翰等勋贵的推荐下,完颜亶被金太宗立为“谙班勃极烈”(即皇位继承人)。
金熙宗即位后,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一个软柿子,在与叔伯们的政治博弈中进退自如。起初,受勃极烈制的影响,朝政大权被宗翰、宗磐、宗幹三人瓜分。不久,完颜宗翰去世,金太宗的长子宗磐身兼尚书令、太师,自认为最牛掰,经常专横跋扈,在金熙宗面前数落另一个辅臣宗幹。金熙宗看在眼里,早已盘算着怎么除掉宗磐。
天眷二年(1139),郎君吴十谋反案发,谋反者很快被抓捕,但巧合的是,他们的证词不约而同地指向宗磐。这给了金熙宗诛杀宗磐的口实,于是,熙宗命宗磐入宫,并提前埋伏好刀斧手,等到宗磐进宫,被当场擒获,下狱处死。
无人知晓这起谋反案到底是不是金熙宗自导自演。但在解决宗磐后,金熙宗借老师韩昉之手颁布了一道诏书,其中写道:
周行管叔之诛,汉致燕王之辟,刑兹无赦,古不为非……宗磐族连诸父,位冠三师,胡为失图,以底不赖。谓为先帝之元子,常蓄无君之祸心。信任宵人,煽为奸党,坐图问鼎,行将弄兵。
这里提到两个典故,西周时,周公旦辅佐周成王,诛杀叛乱的管叔,西汉时,霍光辅佐汉昭帝,告发燕王刘旦谋反,逼其自杀,这篇诏书将宗磐指责为犯上作乱的罪臣,显得义正词严。金熙宗即位时只有16岁,极易被权臣控制,他之所以能果断地诛杀权臣,个中缘由,是金朝皇权的逐渐巩固。
宗磐倒台后,金熙宗诛杀了宗隽、挞懒、希尹等完颜氏的宗室大臣,又对两名值得信任的叔伯给予重任,即在朝辅政的宗幹和在外征战的宗弼。
宗幹是金太祖的庶长子,也就是熙宗的伯父,他在宗磐之后进位太师,相比骄横的宗磐,宗幹低调得多,一点儿不抢皇帝的风头。
作为女真贵族中少见的知识分子,宗幹改革了金初的礼制、官爵、刑法、选举等制度,还提拔了不少人才,和推行汉制的金熙宗不谋而合。金熙宗待宗幹如父,得知宗幹有足疾,专门在朝堂给他设了座位,准许他辇舆上殿、制诏不名,后来宗幹年迈病重,熙宗亲自前往慰问,并让皇后给宗幹喂食。宗幹去世后,熙宗连着哭了好多天,朝也不上,生日也不过,别人劝他不要过于伤心,熙宗严肃地说:“朕年幼时,太师有保傅之功,朕怎能不哭?”
讽刺的是,宗幹对金熙宗尽忠职守,他的儿子完颜亮后来却对熙宗举起了屠刀。
另一位重臣完颜宗弼,是金太祖的第四子,即民间俗称的四太子金兀术。
宗弼比较知名的个人标签,是岳飞的手下败将,但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看,宗弼在金的地位很特殊。宗弼一生常在外征战,高居都元帅之位,并领行台尚书省事。行台尚书省,是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立的派出机构。前面说到,靖康之变后,金兵北归,中原先是由傀儡政权实行自治,伪齐废除后,便是由行台尚书省接管,金熙宗下诏,“诸州郡军旅之事决于帅府,民讼钱谷,行台尚书省治之”。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金的五京制。金继承了辽的五京制,设立多个都城,金熙宗时期,金的政治中心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距离中原太过遥远。因此,宗弼领行台尚书省事后,实际上代表金朝中央,掌握了燕京(今北京)以南至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军政大权。宗弼对金熙宗也很忠诚,虽说打仗打不过岳飞,但还是把中原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提拔了很多汉人官僚,后来升为左丞相,可谓出将入相。
在宗幹、宗弼的辅佐下,熙宗一朝结合宋、辽制度的长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对内,金熙宗推出了“天眷官制”,起用降金的宋臣,仿照汉官制度,制定自上而下的官制。朝中设三师、三公、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等职,确立宰辅制度,彻底取代女真的勃极烈制,另有枢密院、大宗正府、宣徽院、六部、六曹、国史院、御史台等机构,地方上,采用三级体制,第一级为路、府,第二级为州,第三级为县。
推行汉制,意味着需要更多汉人知识分子,金熙宗进一步完善金朝的科举,规定科举由朝廷统一管理,考生无论是何种身份,一律先于诸州分县赴试,谓之乡试。乡试成绩优越者,才可相继进入下一轮府试、省试。科举官僚集团涌入朝堂,也可以进一步弱化女真贵族势力。
天眷官制的改革延续了17年,直到完颜亮统治时期才完成。
对外,金熙宗调整与南宋朝廷的关系,订立“绍兴和议”。自靖康之变以来,宋、金常年处于战争状态,以岳飞为代表的南宋将领发兵伐金,取得了不少宝贵的战果。金人意识到,要和宋达成和议,一定要除掉岳飞。完颜宗弼在写给南宋奸相秦桧的一封信中写道:“必杀飞而后可和。”南宋的投降派一心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构陷岳飞,使一代名将含冤而死。
宋、金达成和议,宋向金称臣,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州)、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划定淮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为界,每年宋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和约签订时间为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史称“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这一年扬帆证券,金熙宗不过才23岁,按照正常剧本,正是他要大显身手的时候,但历史的走向总是那么诡异。
金熙宗在位后期,由于儿子夭折,长期没有皇嗣,整日郁郁寡欢,成了酒鬼,一喝醉就暴怒杀人,甚至连自己的皇后裴满氏和妃子都杀,再加上宗幹、宗弼两位叔伯的离世,熙宗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可以想见,这个推崇汉制的皇帝,深知权力继承的重要性,也对渔猎民族骨子里的野蛮充满警惕。但熙宗的堂弟完颜亮正是利用了他这种扭曲的心理,疯癫的熙宗让女真贵族日渐恐惧,很多女真贵族转而投靠完颜亮,酝酿了皇统九年(1149)冬的弑君阴谋。这一夜,完颜亮踩着堂哥的鲜血,登上了皇位。
2
完颜亮的老爸是金太祖的庶长子宗幹,也就是被金熙宗委以重任的那位伯父。完颜亮一直看不起以太祖嫡孙身份即位的金熙宗,一心想取而代之,他认为,自己生来就是要当皇帝的,经常和其他女真贵族说:“今上是太祖的嫡孙,可我父乃太祖的长子,我才是太祖的长孙,我为什么不能当皇帝呢?”
然而,即便完颜亮弑君夺位,史书也没承认他是皇帝,最多按照其降封后的爵位,称他一声“海陵王”。
宋、金的史书,都将完颜亮描述成一个暴虐的政治怪物。
他残暴嗜杀。之前的金熙宗是喝醉了杀人,而完颜亮越是清醒,杀得越多。完颜亮当上皇帝后,愈发多疑,整天担忧有其他权贵像他一样觊觎皇位,命亲信诬陷宗室大臣谋反,包括金太宗的子孙70余人、宗室完颜宗翰的子孙30余人在内,都被完颜亮诛杀殆尽。
他荒淫无度。完颜亮自称人生有三个“小目标”,其中一个是,“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他大杀宗室后,用宗室大臣家中的美貌女眷充实自己的后宫,还说,朕的后代不够多,这些女子又是朕的亲戚,干脆将她们纳入宫中。还有一次,完颜亮看上了左丞相乌带的妻子定哥,为了得到定哥,他派人杀掉了位高权重的乌带,乌带尸骨未寒时,完颜亮已经抱着美女定哥奔赴温柔乡。
从私德来看,完颜亮可说是最差劲的那类帝王。不过,宋、金史书中有关完颜亮的记载究竟有几分可信,历来众说纷纭。金末文人元好问在《遗山集》中揭露过金朝的秘辛,他说,完颜亮死后,史官不遗余力地抹黑他,就能得到不错的官职,所以,“史臣回诬其淫毒骜狠,遗笑无穷,自今观之,百可一信耶”。
对于完颜亮,若是一言以蔽之,可以借用慕尼黑大学名誉教授傅海波的评价:“从他身上所体现的,是一个更集权化的、有更多支配权的氏族首领向专制主义的独裁君主转化的最后阶段”。
完颜亮虽然亲手杀了金熙宗,在政治上却是堂哥的继承者。
金熙宗推出的“天眷官制”,在完颜亮正隆年间完成。同时,为了适应新的官制,完颜亮进一步改革选官制度。
金初的科举制有“南北选”之分,即原本在辽朝统治下的“北人”和在宋朝统治下的“南人”,取士方式不同,北人考诗赋,只试一场,南人考经义,依照宋朝制度,试三场。在太宗天会六年(1128)的一次科举考试中,“北人四百人,取六分,南人六千人,取五百七十一人”,南人的录取人数看起来比北人多,但因南人的士子数量明显多于河北,两者录取比例可谓天差地别,这种选拔制度并不公平,而在熙宗天眷二年(1139)的一次考试中,北选进士二百人,南选一百五十人,可见南北选存在的不公问题愈演愈烈。
完颜亮看出了南北选背后隐藏的歧视,于是增设“殿试”,将选官的决定权收归朝廷,并废除南北选,罢经义、策试两科,无论南人、北人,都以词赋取士。金的选举制度,经过完颜亮之手实现了统一。
和堂哥一样,完颜亮也是儒家粉丝,喜欢穿儒服,看不惯女真旧俗中的服装、发型,表示“丑拒”。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其衣服则衣布,好白,衣短而左衽。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环,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玉为饰”,可见,女真人的服发和中原极为不同,除了少数民族特有的“左衽”(衣襟向左掩,和中原传统的右衽相反)外,男子剃去颅顶及两侧头发,只留脑后的辫发,女子则用辫发在头顶盘为圆髻。
金兵南下后,女真贵族一度在中原强制汉人薙发左衽。在金人扶植的伪齐政权里,官员都要髡发、左衽才能赴任,要不然别说饭碗,脑袋可能都不保。随着汉制的推行,这种怪诞的行为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天德二年(1150),完颜亮颁布诏书,“诏河南民,衣冠许从其便”,也就是在北宋故地,不再要求剃发易服。至于黄河以北等地区,此前被契丹统治已久,仍需接受胡俗。
后来,南宋的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北方,记录其沿途所见,印证了这一政策。汪大猷说,他到北宋故地时,看到百姓“只是旧时风范,但改变衣装耳”,可进入辽的故地,就发现就发现“男子多露头,妇人多耆婆”,带有典型的胡风,驾车的人告诉他:“只过白沟,都是北人,人便别也”。
在地方问题上,完颜亮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他四叔完颜宗弼生前领导过的行台尚书省。
天德二年(1150),时任行台尚书左丞相完颜撒离喝成为这项改革的牺牲品。
撒离喝曾经跟随金太祖征战,是金的开国功臣,他在完颜亮篡位后主动示好,称完颜亮弑金熙宗的行为,就像唐太宗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干得漂亮。完颜亮听到这话,高兴不起来,以为撒离喝在嘲讽自己,但考虑到撒离喝是久经沙场的大将,在军中威望很高,没有急于除掉他,而是一边派撒离喝去汴京的行台上任,一边派人监视他。
撒离喝被调离军职后,明升暗贬。完颜亮见时机成熟,命亲信用契丹小字模仿撒离喝的笔迹,伪造一封家书,信中诬陷撒离喝和儿子宗安约定日期谋反。随后,完颜亮将所谓的“同党”抓起来施以酷刑,严加审讯,宗安被活活折磨死,其他一些倒霉蛋熬不过,只好表示认罪。于是,完颜亮派人拿着所谓的“证据”,到汴京处死撒离喝,夷其族。
和杀宗室的做法一样,完颜亮杀撒离喝,是为了加强皇权,他在同年十二年正式废除行台尚书省。完颜亮说,当初之所以设行台,是因为边防未安定、法律未具备,才采用这一权宜之计,现在形势安稳,应将行台合并,归政于朝廷。至此,行台原本管辖的地区,全部归于皇帝的控制之下。
说起完颜亮加强汉化和集权的举措,最大费周章的当属迁都。
前面说到,金初实行五京制,以上京会宁府为首都。完颜亮仰慕汉文化,不愿在东北那旮旯待着,他认为,作为中国的皇帝,应该迁都到燕京。
有一年,完颜亮在金上京的宫殿里栽了200株荷花。完颜亮喜读宋词,最爱柳永的名篇《望海潮·东南形胜》,其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他读后,对江南风光羡慕不已,可惜去不了江南,只好在家种荷花,打造一个江南风景mini版,但他种的200株荷花无一存活。
完颜亮问手下的的汉人大臣,这是为何?
汉臣答道:“自古南橘北枳,问题不在于如何种植,而是地势使然。若说栽种荷花,上京地寒,肯定比不上燕京地暖。”完颜亮一拍大腿,赶紧召集大臣,商议迁都。
这个故事也是有名的“完颜亮笑话”。
事实上,从统治角度而言,迁都更有利于金的汉化改革。
另一名汉人官员对完颜亮说:“上京(会宁府)远在一隅,官艰于转输,民难于赴朔,宜徙居燕山,以应天地之中。”
这符合完颜亮的想法。当时,金与南宋基本上划淮河为界,金国占有中国北部的大片疆土,但以上京为中心的朝廷远在东北,道路遥远,不利于统一,为了推行汉制、强化统治,只有将政治中心南移。
贞元元年(1153),经过三年的营建,完颜亮“以迁都诏中外”扬帆证券,正式迁都燕京,升为金中都。
当时,金上京的一些王公大臣死活不肯随迁到中都,他们以祖宗陵寝在此,不宜远离为借口,要守着祖宗之地。这个理由很合理,即便是在渔猎出身的女真族眼中,祖宗陵寝也是不能轻动的。
可完颜亮不走寻常路,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你们说要给祖宗守陵,那好啊,我就把祖宗陵墓也迁到中都,把原来的祖先陵墓捣毁(“尽毁上京宫殿、宗庙”),全部迁到金中都西南90余公里的大房山。
迁都后,完颜亮决定往前再迈一步。
完颜亮平生有三个目标,第三个是泡最靓的妞,前两个则是“国家大事,皆我所出”,“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他不满足于只当北方的皇帝,更想做全中国的皇帝,作诗道:“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
不得不说,完颜亮一路走来确实挺顺,这让他膨胀了,一条路走到黑。
完颜亮迁都燕京后,进一步营建汴京,明显是为了南下做准备。重修汴京的工程极为浩大,几乎征调了金国境内的民夫、工匠,有部分民夫从千里之外的地方赶来,一连服几个月的劳役,算上路程,来回一趟就是一年,结果,回家不到一个月,又被征召来汴。在汴京工程中,“河北人夫,死损大半。其岭北、西京路夫七八千人,得归者无千余人”,民夫不堪重负,纷纷逃亡,完颜亮竟然派20万大军驻扎在汴京城外,监督民夫劳动。
此外,为了扩充军备,完颜亮要求百姓制造箭翎、甲革,老百姓不得不宰杀大量牲畜家禽,就连乡野的乌鸦、猪狗都被抓来屠宰。为了增加战马,完颜亮从民间征调了56万匹马。马匹所过之处无草料可供,完颜亮就下令在田里放牧,以至庄稼荡然无存。
到了正隆六年(1161),完颜亮悍然撕破绍兴和议,发兵60万,号称百万,南下侵宋。
完颜亮一出兵,后方爆发叛乱。西北路的契丹牧民反对完颜亮征兵,打出辽朝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子孙的旗号,发动起义,兵锋所向,从山后(燕山山脉以北、内外长城之间的河谷地带)蔓延到东北咸平府(今辽宁开原),历时一年后被镇压。
完颜亮的军事行动也不顺利,打到长江边上的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遭到南宋文臣虞允文的当头棒喝。在这场以寡敌众的战役中,虞允文发挥宋军水师的优势,凭借两岸军民的协助,打了一场大胜仗,烧毁金军战船300余艘,阻挡完颜亮南下步伐,一举扭转了宋金战局。
采石之战不是完颜亮此行唯一的惨败,他的军队不仅在采石矶受挫,西路军还被宋将吴璘阻挡在大散关,攻入四川的企图遭到粉碎;走海路的水军被岳飞的老部下李宝打到找不着北。
南下出征失利,后方叛乱四起,仿佛王朝末期景象,但金朝并未就此灭亡,反而转危为安,走向极盛,这离不开下一任皇帝金世宗完颜雍的贡献。
3
采石战败后,前线的金兵人人厌战,完颜亮愈发焦虑不安,他不顾众人反对,在军中下令:“三日内若无法渡江,尽杀诸将。”打工人也是要有尊严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金兵乘着完颜亮将亲兵调走的时机,发动兵变,袭击了完颜亮的营帐,将他乱箭射死,完颜亮的暴政走到尽头。
此时,另一个女真宗室、完颜亮的堂弟完颜雍已经在金东京(今辽宁辽阳)起兵称帝,入关夺位,是为金世宗(1161年-1189年在位)。
和众多叔伯、兄弟一样,完颜雍早年也有过一段军旅生涯,他随金军参加过顺昌之战等战役,年纪轻轻便以宗室身份封为葛王,任兵部尚书。和完颜亮相似的一点是,完颜雍也是汉文化的“迷弟”,他尊崇儒学,且喜好道教。
文武双全的完颜雍在女真贵族中颇具威望,完颜亮在位时排斥宗室,也整过这个堂弟,完颜雍被不停地调动官职,疲于奔命,最后任命为东京留守,赶回东北老家,远离中央,完颜亮迁都时也没叫上他。
有一次,完颜亮要求完颜雍的妻子乌林答氏入宫当人质。乌林答氏知道,完颜亮好色成性,肯定要对她图谋不轨,她又不愿违抗旨意,连累丈夫,只好在进京的路上自尽,临死前暗中留下遗书,希望丈夫完颜雍不要为她的死太过悲伤,应该卧薪尝胆,等待时机,夺取帝位。完颜雍得知妻子的死讯后,不敢发怒,依旧忍辱负重,前去领回乌林答氏的尸身,草草下葬。为了表现出胆小怕事的样子,完颜雍将“辽骨睹犀佩刀”和“吐鹘良玉茶器”等传家宝献给完颜亮,用财宝避祸自保,换取信任,总算逃过了血腥的屠刀。
完颜亮发兵攻宋后,辽东地区的士兵被征召南征,他们走到山东、河北时,怨声载道,不肯为完颜亮卖命,纷纷逃回辽东,一下子聚集了两万多人,沿途发出宣告:“我辈今往东京,立新天子矣!”镇守东京的完颜雍终于等来了命运的拐点,他利用辽东将士的怨气,拉起一支队伍,自立为帝,改元“大定”。等到完颜亮在前线被杀,完颜雍已经占领中都,得到朝廷上下的拥戴。
金世宗深深痛恨完颜亮,他坐稳皇位后,把死去的完颜亮贬为“海陵王”。金世宗还不解气,后来又将海陵王贬为庶人,并扒开其坟墓,掘出尸骨,改葬于房山西南40余里的荒野里,仅有草木掩盖其坟墓,就此完成复仇。
宋金在短暂的交锋后言归于好,签订隆兴和议,双方皇帝改为叔侄相称,“岁贡”改称“岁币”,银、绢各减五万。此后,金世宗一改海陵王时期的苛政,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缓解了金朝的统治危机。
完颜雍的女真本名叫“乌禄”,“雍”是他即位后改的名字。改名那年,完颜雍已年过半百,天象显示,“丙辰,太白,岁星昼见,经天”,有吉庆祥瑞的征兆,取“雍”字,亦有“拥有天下”之意,这表明,完颜雍也有当中国皇帝的志向。
但和完颜亮不同的是,完颜雍的理想并非通过征伐来实现,而是进一步完善金朝的制度。
完颜雍一方面推行汉化,重用张浩、石琚等汉人能臣,一方面安抚女真贵族,为海陵王时期被害的宗室平反,并将女真的猛安谋克户大量迁至中都和河北、山东等地。
当时,女真人采用猛安谋克制进行管理,这是从部落时期发展而来的户制,“猛安”有千、千户的意思,“谋克”则为百户。
不过,猛安谋克户一开始并不适应汉地的生活,他们原本生活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不讲究精耕细作,到了中原后,仍然采用粗放的模式经营,自然比不过中原地区的老农民。
对此,金世宗很头疼,他对大臣说:
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富家尽服纨绮,酒食游宴,贫者争慕效之,欲望家给人足,难矣!近已禁卖奴婢,约其凶吉之礼,更当委官阅实户数,计口授地,必令自耕,力不赡者,方许佃于人。仍禁其农时饮酒。
这说明,猛安谋克户进入中原后,不适应农耕生活,只好将分得的土地出租给汉人,家境富裕的女真人过上了奢靡的地主生活,一些家境贫寒的女真人也自甘堕落,跟着效仿,结果受到高利贷主的盘剥,贫者愈贫。为此,金世宗下令禁止买卖奴婢,并根据人口授予猛安谋克户耕地,要求他们自主耕作,只有丧失劳动力才能租给佃农。为了促使女真人耕作,金世宗还颁布了一系列禁令,除了上文说的农忙时禁酒,还有限制冬季狩猎,仅限于每年冬季举行两次,不让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妨碍农业生产。
从熙宗到世宗的制度改革,是女真上层对汉制的接受,而金世宗时期对猛安谋克户的安置,则是推动女真下层融入中原,正如金世宗对大臣所说:“猛安谋克人户,兄弟亲属若各随所分土,与汉人错居,每四五十户结为保聚,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之道也。”
金世宗对各族户口的管理立竿见影。有学者发现,《金史》比绝大部分汉人王朝的官修史书保留了更多关于人口控制和人口普查的材料。通过这些详细的数据,可以看到,到13世纪初,金国境内已经有5300多万在籍人口,其土地供养了与盛唐时期差不多的人口。
读《金史》会发现,史官完全把金世宗当作中原王朝的仁君来塑造,他拥有汉文帝、宋仁宗等皇帝的特质,也有类似的小故事。
比如,金世宗有一次去上京巡视,沿途的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不惜动用重金、耗费民力,大修桥梁驰道,只有北京留守刘焕不为所动,维持原状,用简朴的礼节迎送金世宗。事后,金世宗经过调查,发现刘焕是个清廉能干的好官员,专门提拔他。
还有一次,金世宗在宫中用餐,尝了几口,见饭没煮熟,菜也不入味,命御厨前来问话。御厨吓得瑟瑟发抖,口不能言。金世宗和颜悦色地说,你说真话,朕不怪你。御厨这才说,因为家中老母病危,无心工作,才铸成大错。金世宗一听,没有责怪御厨,反而称赞他是孝子,要他立刻回家照料母亲,还安排御医同行,医药费由宫里出。
不过,即便是被金人盛赞为“小尧舜”的金世宗,也会被老派的女真贵族开涮。
大定十七年(1177),金世宗召集太子、诸王到东苑赏牡丹,命他们各自赋诗唱和。
开国功臣完颜宗弼的儿子完颜伟对这种附庸风雅的行为嗤之以鼻,当即上前,顿首进谏,说:“国家起自漠北,君臣将帅皆靠着勇力雄略,在战争中灭辽、北宋,威震四方。但陛下如今多用辽和北宋的亡国遗臣,用富贵文字来坏我女真的旧俗。以前家父在顺昌败给了宋将刘锜,便感叹自己贪于安乐,才遭遇战败的屈辱。如今,陛下不谈军事,只让书生朝夕在侧,即便北方的蒙古和西边的夏人屡次犯境,陛下也不知三边有急。您这样不如去做一个诗人。”
完颜伟这么怼皇帝,但宽仁的金世宗只是默然不语。幸好旁边有人打圆场,走过去扶起完颜伟,说:“皇帝方欢饮,郎君却作苦恼人语邪?”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完颜伟劝说金世宗加强武备,不要重文轻武,确实有先见之明,但在当时的情境下,金世宗推崇的文治为金朝带来了第一个盛世,南北和平,家给人足,就连南宋大儒朱熹也称赞其“专引仁政”,完颜伟所说的反而显得不合时宜。
4
完颜伟讽谏时,金世宗的沉默不止是因为宽容,应该还有所思考。
金世宗汉化已深,却总是担忧,子孙忘记祖先传统,彻底被汉人同化,在和参知政事孟浩谈及此事时,世宗说:“女直(真)本尚淳朴,今之风俗日薄一日,朕甚悯焉。”
金世宗本来培养太子完颜允恭为继承人。允恭是汉化程度较高的女真贵族,性好丹青,善画人物、马匹、獐鹿、墨竹,生前表现出了优秀的政治才能,多次参与问政议事,礼待大臣,深得人心。
金世宗巡幸上京时,下诏让太子允恭守国,并制作“守国之宝”授予他。临行前,金世宗对允恭说:“此次巡幸可能会留在那里一两年,让你来守国,这就像农家种田、商人盈利,只要不坏了父亲的产业,就能继承家业了。”允恭哭着推辞,但金世宗还是坚持让太子留守。
允恭留在京城,时刻保持谦恭,免了群臣问候的礼仪,期间还主持科举考试、亲自祈雨,没想到,大定二十四年(1184),这位贤能的太子在守国期间突然病危,不治病卒,终年40岁。
金世宗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得不在子孙中挑选新的继承人。
此时,允恭之子麻达葛引起了金世宗的注意。年少的麻达葛不仅精通汉文典籍,还会说一口流利的女真语,身兼汉文化和女真文化,正是金世宗眼中完美的储君人选。晚年的金世宗时常将这个宝贝乖孙带在身边,对他言传身教,立为皇太孙,赐其汉名“璟”。
完颜璟,即金章宗(1190年—1208年在位)。他开创的明昌之治,“号称清明”,和爷爷金世宗的大定之治,合称为“大定明昌之治”,金人将祖孙俩比喻为西汉的文帝、景帝。
完颜璟的身世有几分神秘,据宋人周密透露的八卦,完颜璟应该是宋徽宗的曾外孙,他的母亲徒单氏是宋徽宗公主之女。靖康之变后,北宋后妃、公主被女真贵族肆意掳掠,所以章宗有可能和北宋宗室有血缘关系,据史书记载,他最喜欢模仿的,就是宋徽宗的书画。
从前明后昏的熙宗,到淫暴自强的海陵王,再到专行仁政的世宗,到了章宗时期,金朝完成汉化的最后一块拼图。
金章宗效仿历代中原王朝,从五行中选择土作为金朝的德运,想要在汉人的正统王朝中占据一席之地;他在位时,完成《泰和律义》的修订,该法典以唐宋法律为蓝本,后为元朝所继承;他废除女真的奴隶制度,将奴婢尽数解放为良人;他完善科举,诸科齐备,越来越多的科举士子官居高位,明昌四年(1193),登记在册的金朝官吏人数为11499人,其中6794人是汉人,此外,还有大量高度汉化的女真人。
后来,金的遗民谈起大定明昌之治,总是将这个盛世描绘成“文治极盛”的梦幻时代,如元好问、刘祁、王恽、郝经等文士,在历经金末的国破家亡后,诗文中都不乏对大定明昌时期的溢美之词。
历史总是残酷的。
金在汉化中走向融合,成为中原的一分子,日后却败给了如自己当年那般凶残的对手蒙古人。
金章宗时,沿着农牧交界带的北方边界大规模地修建壕堑、壕堡,以防备塔塔儿、汪古等蒙古部落的侵袭。这道边防工程绵亘千里,从今齐齐哈尔沿着大兴安岭的走向,伸向今内蒙古的达里诺尔湖,史称“金界壕”。风水轮流转,半个多世纪前南下抢劫虏掠的女真人,竟然修起了抵御游牧民族的“长城”。
此刻,界壕之外,朔风正紧。
参考文献: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2013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中华书局,2011
[金]元好问:《遗山集》,吉林出版集团,2005
[元]脱脱:《金史》,中华书局,2019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99
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刘浦江:《辽金史论》,中华书局,2019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新巧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