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的海珠湿地,水清林郁,鸟语盈耳。一场由广州市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与广州市阳光鸟类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青少年观鸟比赛决赛,在这片城市绿肺中热烈举行。来自全市各区的近300名中小学生汇聚于此,以鸟为媒、以湿地为课堂,在科普、竞技与生态教育相融合的盛会中国荣配资,切身感受自然之美与生命之奇。
作为经广州市教育局批准的2023-2025学年全市性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白名单)之一,本届观鸟比赛以提升青少年自然素养与科学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赛事自年初启动,历时近一年,分为初赛与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阶段吸引了全市3200多名师生积极参与,他们的观鸟足迹远至青海、云南、新疆、内蒙古、贵州等10个省区及首都北京,共记录野生鸟类809种,展现出广州青少年广阔的生态视野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鸟类多样性跃升,珍稀鸟类频现
海珠湿地作为本届决赛的承办地,不仅是城市的生态绿核,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示范区。近年来,海珠湿地持续推进水系连通、植被修复与栖息地优化等生态工程,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品质。截至目前,湿地内观测记录的鸟类物种已突破202种,其中包括黑翅鸢、褐翅鸦鹃等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鸟类的“落户”与“增多”,成为评价生态修复成效最直观的“可视化答卷”。
在三个小时的决赛环节中,选手们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国荣配资,在湿地赛区内共精准记录到30多种鸟类。“以前只在书上见过的白眉姬鹟,现在一抬头就看到了!”一位参赛学生兴奋地说。这样“人鸟相近、声影相随”的景象,正是海珠湿地生态优化的生动写照——这里已成为越来越多鸟类栖息、繁衍和迁徙的“城市生态客厅”。
更令人振奋的是,广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接连传来好消息。据《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评估报告(2025年)》显示,2024年冬季,广州首次监测到极危物种勺嘴鹬的踪迹。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广州鸟类的记录,更从侧面反映出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勺嘴鹬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全球数量不足600只,对栖息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它们的出现,说明广州沿海湿地正在恢复其作为关键迁徙通道和越冬地的生态功能。近年来,广东沿海已累计监测到近100只勺嘴鹬越冬个体,印证了区域生态修复及保护政策的实效。
赛事融合生态教育,触摸“鲜活的自然课堂”
与往届相比,本届比赛在环节设置上更加注重实践与创造力的融合。除传统的现场观鸟与物种识别竞赛外,组委会特别设置了观鸟日记、自然笔记、鸟类摄影作品展览,以及超轻粘土手工制作等互动环节。在手工体验区,选手们以1:1比例复原勺嘴鹬模型,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物种保护的紧迫性与科学性。
国荣配资
这场比赛不仅是一次竞技,更是一堂“行走的生态课”。青少年通过亲身观测、记录与体验,建立起对“生态—鸟类—人类”共生关系的具象认知。他们所写下的每一笔记录、做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态责任感的重要一步。
记者观察:观鸟更是观未来
在这场观鸟盛事的背后,是我们对城市与自然共生关系的深层思考。作为超大城市,广州正以“绿美广州”建设为引领,努力实践着生态与发展的协调统一。海珠湿地乃至全市鸟类种类持续增长的事实说明,城市的生态修复应成为全民参与、系统推进的社会实践。
青少年观鸟比赛,恰是一座连接课堂教育与自然实践的桥梁。它让年轻一代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萌生对生命的敬畏,在科学探索中培养环境守护的使命感。这些孩子,不仅是未来的科学家、决策者,更是绿美城市的建设者和见证人。今天他们在湿地中仰望飞鸟,明天将在更广阔的天地守护青山绿水。
正如一位带队老师在赛后所说:“我们不只是在教孩子认鸟,更是在教他们读懂自然这部大书。”而这,正是这座城市持续向绿、向美生长的希望所在。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许俊仟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陈地杰 李拉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刘树强
【实习生】徐鸣凯 丁陆薇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国荣配资
新巧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